125.第125章 梅殷梅殷又是梅殷(1 / 2)

第125章梅殷!梅殷!又是梅殷!

“臣刘伯温拜见上位,拜见太子殿下。”

刘伯温来到武英殿内,对着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二人行礼。

朱元璋只淡淡的看了刘伯温的一眼,就把头扭到一边去,没有理会他。

朱标见此开口道:“诚意伯,起来吧,不用太多礼。”

刘伯温感激的看了一眼朱标,站起身来。

“诚意伯,你此番前来,有什么事儿?”

朱标又一次主动开口,望着刘伯温询问。

这是朱标在给刘伯温,创造一个开口的机会。

“上位,太子殿下,臣此番前来是有一件事情,要与上位说。”

刘伯温开口说道。

朱元璋依旧是把头扭到一边,不看刘伯温,丝毫面子都不给他留。

刘伯温这个时候,也不去管面子不面子的事了。

自顾自的开口道:“上位,臣想说小明王之死,和臣没有任何的关系。

臣没有指使杨宪,让他去给廖永忠说那些话。

连一丁点的暗示都没有。

更不曾亲自给廖永忠说些什么。

这事儿与臣无关。

得知瓜步沉船,小明王身死后,臣也同样是心中震动。

完全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这等事。”

都到了这一步,刘伯温也不藏着掖着了。

直接就开始说重点。

“没有你刘伯温的事儿?刘先生,你可当真是推的干净!”

一直扭过头去,不去看刘伯温的朱元璋,听到他这话终于是忍不住了。

转过头来,声音里带着冰冷和嘲讽质问。

“一开始时,就是伱对我说,不能继承宋的法统。

要咱继承元的法统。

还给我各种的分析利弊。

咱没有同意,还是准备把小明王迎接过来,让其禅让,继承宋的法统。

再然后,船就翻了,小明王就被淹死了!

你敢说这里面,没有你刘伯温的手笔?

那杨宪是你的弟子,你这会儿与咱说这不是你指使的?!”

刘伯温闻言跪了下去。

摇头道:“上位,我知道这事不好解释,也解释不太清。

可臣还是要说,臣没有做过任何这方面的事。

虽然我也特别想要上位您继承元的法统,可既然上位你不同意,想要继承宋的法统,那这事儿也就那么过去了。

我绝对不会在暗地里做是什么手脚,把事情给弄成这样。

我刘伯温不会那么做,也不是那样的人。

我只是一个谋士,只负责为上位您提供一些,我该提供的建议。

最终您采不采纳,我不能强行干涉。

我也知道,上位您对于蒙元,有多么痛恨”

“你也知道咱对蒙元有多痛恨?

知道咱多痛恨,还如此做?!

这事,就是你们这些在元朝当过官的人在捣鬼!

一旦小明王禅让,咱继承宋的法统。

你们这些前元的官,都成了乱臣贼子!

所以你们坐不住了!劝咱劝不住,就开始用这样的阴招!

让咱背负这种骂名,让咱捏着鼻子吃屎!

你刘伯温是浙东党的带头人,这事和你脱不了关系!!”

这话说完,朱元璋的双目已经布满了血丝。

“上位,这事儿真不是臣授意的。

若是臣做的,臣早就承认了。

臣不是那种敢做不敢当的人。”

刘伯温暗自叹息一声,出声说道。

就知道梅殷小友说的的这个办法,也不怎么好用。

上位这人疑心病重,很多事情,只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只要认准了,别人想要解释都不好解释。

“不是你做的?

那为什么廖永忠刚一出事儿,你就眼巴巴的跑了过来?

还对咱说什么小明王之死,对这个事进行解释?

你这分明就是在心虚!”

朱元璋怒气不减。

刘伯温摇头道:“上位,臣并非是心虚,臣只是不愿意蒙受冤屈而死。

想要把一些事,给上位解释清楚。

不是臣做的,就不是臣做的。

是臣做的,臣绝对不会辩解。”

“滚你娘的!”

朱元璋一巴掌拍在了御案上,震的笔筒,砚台乱跳。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还在这里给咱揣着明白装糊涂?

还敢装出一副,忠心耿耿敢作敢当的样子?

你装个逑啊!

真以为咱不知道,你都做了什么勾当?

来来来!

你给咱看看!你给咱好好看看!

看看你和廖永忠写信,都说了些什么!

看看你做的好事儿!!!”

朱元璋猛的起身,拿起那几封被烧的破破烂烂的信,来到了刘伯温身前不远处,对着刘伯温就甩了上去!

刘伯温身子颤了一下,被朱元璋的气势给弄的有些心惊。

他将之捡起,拿着手中观看。

看了一会儿,便将直都给之又重新放下。

“上位,这信不全。

这些回信的内容臣还记得。

臣没有收廖永忠的金银。

给他回信,只是因为廖永忠让人给臣送去了金银财宝等东西,臣没有要。

并回了信与他说一下。

这是正常的礼节。”

“呵呵”

朱元璋冷笑起来。

“信都已经烧毁成了这个样子了,自然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白纸黑字在这里写着,你也想抵赖?”

刘伯温摇头道:“上位,事情真不是这样的。

写信给廖永忠回的这些信,臣都有留底。

这时候,这些留底臣还能找到。

彼此对照一下上位您就能明白,在这些事上,臣绝对没有说任何的假话。

臣有个习惯,给别人写书信时都会再腾抄一遍,保存下一份。

不仅是对廖永忠,所有人都是这样,就连奏报也都是如此,

还有,廖永忠给臣写的信,臣也都保存着,没有毁掉。

书信来往的内容具体如何,上位您一看便知。”

朱元璋闻言愣住了,显然是没有想到,刘伯温居然还有这样的习惯。

至于朱标,发愣之后变得惊喜起来。

原本他以为这次的事儿,根本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

就算是刘先生亲自来见自己父皇,也是无济于事。

自己父皇,已经认准了是刘先生做了那些事。

可哪能想到,刘先生竟然还有留底儿这么个习惯!

他若是真的有留底儿,且这书信上的内容,也真的如同刘先生所说,没有收下金银,只是拒绝之类的话。

那这事儿,可就有了转机了!

甚至可以,说是有了惊天大逆转!

“诚意伯,你说的都是真的?”

太子朱标带着一些惊喜的出声询问。

刘伯温道:“回禀太子殿下,句句属实。

臣绝对不敢说任何的假话。”

“好好!”

太子朱标忍不住兴奋的道:“孤这就与你一起回去,将这东西给取来!”

“慢着!”

朱元璋的声音响了起来。

“别那么麻烦了,咱们一起过去!”

一方面是朱元璋对这件事特别的在意,想要在第一时间里就得到结果。

不想有任何的等待。

另外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担心有人会在这件事情上做一些手脚。

当然不是说不信任朱标,而是说他知道,他自己的标儿性格太好。

不少时候,都愿意把人往好处想,想要多保下来一些人。

从他在刘伯温这件事情上的种种反应来看,保不齐标儿就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随后,这一行几人出了武英殿,匆匆朝着诚意伯府而去,

走在路上,朱元璋还在心里面想,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刘伯温真的,就把所有的书信来往都留底了?

倘若事情如同他所说的一样,那在这事上,真就说明自己冤枉他了

胡惟庸得了刘伯温前去武英殿见朱元璋的消息后,想了想便也朝着武英殿这边而来。

结果等到他来到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和刘伯温朱标一起,前去了诚意伯府,不在皇宫了。

得到这么个消息后,胡惟庸愣在了当场。

怎么会这样?

这次的事儿,怎么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

一股不祥的预感,出现在了他的心头。

莫非自己这边发动的必死一击,竟真的能让刘伯温这家伙给躲过去?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刘伯温他没这个本事!

虽然不住的这样想,但是心里,却已经不可避免的担忧起来。

胡惟庸没有之前那样自信了。

这该不会真的让刘伯温这个家伙,在这种必死的局面里都钻出了一个漏洞,逃了出去吧?

一直以来,信心满满的胡惟庸,这个时候变得惊疑不定起来。

任他怎么想都想不到,刘伯温在这等必死的局面里,该如何破局

而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一行人,已经来到了刘伯温的府上。

刘伯温带着朱元璋,和朱标来到他的书房,一阵儿的翻找。

很快就拿出来了几封书信。

其中有三封,是廖永忠写给刘伯温的。

另外五封,是刘伯温写给廖永忠书信的留底。

都交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两个人,在这里仔细观看。

发现廖永忠和刘伯温的书信往来之间,就是很正常的书信往来。

从廖永忠写给刘伯温的书信里,能够看出廖永忠面对刘伯温时的一些奉承和巴结。

至于刘伯温给廖永忠的回信,这就显得简单多了。

大多都是感谢一下廖永忠送来的金银财宝等东西,然后再客套一番。

最终又表示无功不受禄,心意领了,财宝什么的都给退回去

朱元璋又将那些残片,和刘伯温所写的留底进行对照。

发现都能对得上。

事情到了此时,已经是变得真相大白了。

“刘先生”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神情显得复杂,嘴巴张了张,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停顿了一会儿才道:“这事儿,确实是咱误会刘先生了。

刘先生果然不是那种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

小明王之死和刘先生无关。”

亲耳听到朱元璋当着自己的面,说出这样的话,刘伯温不禁眼圈泛红。

只觉得这么长时间以来,所受的委屈,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

“上着,您会产生怀疑也正常,毕竟这事儿多少有些巧合。

而臣和杨宪,以及其余众多文人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微妙。

您有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是人之常情”

刘伯温宽解起了朱元璋。

边上的太子朱标,见到自己父皇和刘先生二人解开误会,开诚布公的来谈这件事儿。

也是心中欢喜。

一方面是为自己父皇解开了心中的疙瘩而欢喜。

另外一方面,则是为诚意伯刘伯温,这样一个有大才之人,能够被保下而欢喜。

这一次,他都觉得刘伯温死定了,谁都救不下来。

可谁能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反转!

“刘先生。”

朱元璋望着刘伯温又一次开了口。

对刘伯温的称呼,也回到了从前,不再是称呼他为诚意伯。

刘先生,这是当初朱元璋还没有成皇帝时,对刘伯温的称呼。

“依照刘先生的性格,这件事儿纵然是有些误会,只怕你也不会来亲自见咱,和咱进行澄清。

这怎么突然间,刘先生像是改变了性格一样?”

朱元璋望着刘伯温,显得有些好奇的询问。

刘伯温想了一下,决定实话实说。

“原本臣也觉得,这件事说不清,道不明。

解释起来,也都是白费功夫。

上位您肯定不相信,所以就已经准备,坦然面对这样的结果了。”

“那刘先生你怎么又改变了主意?”

太子朱标替朱元璋,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刘伯温道:“前段时间,臣前去了双水村那边见驸马。

梅驸马和臣谈及了这些事情。

臣前去,是为了感谢驸马在中都城的事情上,仗义执言。

可驸马却说,他无心帮忙。

只是在做他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

又说他也没有帮到我的忙,反而将我推到了一个更大的漩涡里面。

有些人在经历了中都城的事情后,肯定会看臣不顺眼,将会准备更大的招。

后面臣就和驸马殿下谈及到了这些事情。

臣已经是准备放弃,任由他们行事。

是驸马殿下与臣说,让臣见一见上位,就这事好好的和上位您解释一下。

说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便是真诚。

还说上位您,虽然有些时候看起来表面挺急躁,实际上心也能听得去进去劝。

很多事猜来猜去没意思,不如直接见面和上位您来说。

相信上位您一定能够明白臣的用心。

也知道臣没有在这件事上,做对不起上位您的事情。

臣在听了驸马的话后,也一直显得犹豫。

并一度觉得驸马殿下的话,可能有些不太对。

但后面臣想通了。

觉得驸马殿下还是对的。

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件事的真相说与上位。

不能就这样,蒙受着一些猜疑而死

见到了陛下您之后,臣才发现这么多年来,臣对上位您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

上位您的误会也颇多。

陛下您果然不是听不进去劝的人。

这件在臣看来,根本无解的难题,见到了上位您后,开诚布公的这么一说,果然冰雪消融了。

驸马当真是大才。

也是对上位您极为了解的人。

世人对上位您误会颇深,还是驸马最了解您”

刘伯温将他之前,前去双水村那边见梅殷,以及和梅殷之间交谈的事都给说了出来。

并在这个过程里,替梅殷美言了不少。

朱元璋和朱标二人,在听到刘伯温说出来的话后,都是不由的愣了愣。

很显然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件事儿居然是和梅殷有关!

刘伯温出现这么大的转变,竟然也是因为梅殷!

这梅殷,竟然如此不简单!

人在双水村那边喂猪,可却已经早早的看出来了刘伯温会有劫难。

甚至于就连破局的办法,都给刘伯温说了。

最终的结果,竟然还和他所说的一样!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对视一眼。

眼中神色都是有些复杂,有震惊,有意外,还有不可置信。

话说,这可是刘伯温啊!

一直以来,都是他给别人出谋划策,告诉别人该怎么做事的刘伯温!

怎么现在,到了梅殷那里一切都变了?

变成了梅殷给他出谋划策,救他性命了?

这事情是不是弄反了?

而朱元璋震动之后,又听到刘伯温所说的,梅殷对自己的那些评价。

心头也升起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了。

他哼了两声:“算这个混账东西眼还没瞎,终于说了句人话。

咱还是很深明大义的。

世人对咱确实是误会颇深。

咱是那种听不进去劝,不允许别人说话的人吗?

刘先生,这次的事儿你做的很对”

朱标听着自己父皇所说的话,嘴角微微的抽动了一下。

自己父皇,是那种听得进去劝,给别人留说话机会的人?

好像并不是啊。

接下来,就是宾主尽欢了。

在将这层隔阂给打破之后,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又说了不少的话。

索性将别的一些心中有所迟疑的地方,都给说了出来。

当面询问对方。

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虽然君臣多年,可是如同今日这般,直截了当地进行交谈还是第一次。

一番的交谈下来之后,二人已经是隔阂尽去。

朱元璋临走之时,望着刘伯温满是真诚的道:“刘先生,如今天下虽然平定了。

可是大明所面对的事情,却一点都不少。

元鞑子留下来的烂摊子是真大。

不好收拾。

坐江山比打江山还要难的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